追憶陳載澧博士

2021年10月26日
甄宇揚

返回上一頁

再見了,親愛的DR CHAN

收到柳博士太太的通知,陳博士離開了我們。心裡一下子就像掏空了一樣,好感慨。腦子裡同時又開倒帶,回到了07-10年,在浸大裡和陳博士工作的點滴。

老實說,在人文素質工作的歲月裡,工作量是非常多;一來我們的工作坊、講座、外地服務團都是在學生放學後/暑期時做,基本上都不會像一般辦公室的朝9晚6的工作模式,好多時都是9-8,或是9-9,更甚是有時去到凌晨也在中心工作。二來是Dr Chan盡心盡力地思考每次流程,希望在好細微的地方也能令學生感到有所得著。好多時會覺得: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去營造只是好一點的效果? 但是,往往在完成後發現,學生能拿到的,就是這種點滴而成累積的「少少」,變成了大效果,當我看到那時已經60多歲的Dr Chan仍和我們一起在加班工作,孜孜不倦地和同事們討論著各項流程,也不能給自己任何借口躲懶。

好記得有一次,我們要為菲律賓服務團的「燭光圈」作準備,「燭光圈」要求一個好漆黑的環境,讓學生在望著燭光時更能釋放自己。同事們需要用黑布封住房間所有透光的窗戶,我和2個同事,花了大半小時,基本上都把所有窗口都封了,但是Dr Chan過來看的時候,仍感覺不妥,黑布太薄,還是有透光,要求我們重新再做,那時候對於那時20多歲的小子來說,感覺沮喪,心忖:「暗暗的就好了,Dr Chan是否要求太高了?」。 Dr Chan可能知我內心不服,跟我說了一句:「一陣你作為統籌,你也入組和同學們分享一下」,目的是讓我感受一下參加者的感覺。當時的我就覺得,我還不能休息,還要和學生談? 內心那種憤憤不平一直在纏繞著.......

硬著頭皮,就和新相識的學生們一起在「燭光圈」內思考,奇妙的事情發生了,在漆黑的環境中望著燭光,真的會激發自己的感受和思考,當時的題目是:說出人生中一件最令自己遺憾的事。好多同學由當初不願意講,到後來在漆黑的環境下形成了一個紛圍,都變成了滔滔不絕,有些說著說著更哭了(自己提到自己遺憾的事時也差點哭了)。

及後,透過燭光圈,迅速地了解了參加者的背景,也打破了隔閡。菲律賓團成為了我人生中最有得著個項目。幾個幫手籌備的學生、菲律賓的合作伙伴,在日後也成為了朋友,他們在社會中也能盡展所長。最深刻的,是在往後在馬尼拉發生港人不幸事件後,有些同學積極地向朋友說出自己對菲律賓人的感覺,透過立體的個人感受,嘗試去緩解一些給只憑媒體和負面形態所影響的人。而往後中醫幾個活躍的份子組成了中醫服務團,創新地到非華人地區拓展中醫藥服務,成績斐然。Dr Chan的教學令我了解到,這種教學模式雖投入資源量比一般的課程多,但學生的得著也是超乎我們想像。反思自己好多時候自己都成為了效率,犧牲了質素,但往往人生旅途上,好多事情都不是講求效率,而是真誠的投入。

Dr Chan,好感謝你當初聘請了我進入浸大工作,亦讓我知道教育是什麼一回事。那邊見。
 

下屬

宇揚